电话:400-023-4588
邮箱:admin@hfcswy.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贝搏体育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万丈高楼应该是“地下”起。几十万吨的摩天大楼如何才能扎根大地、屹立不倒?“地下特工”功不可没。
“总工程师”、“项目经理”、“基坑专家”、“岩土专家”,都是大家提到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予启时常用的称谓。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地下工作者”这个称呼。
“谁让你们把站厅的地面砸了?地铁无法正常运营你们负得了责吗?”2010年9月的一天,周予启收到了来自深圳地铁集团的一张处罚决定书。周予启接过处罚书,语气平和地说:“破坏是为了安全,砸地砖是为了给基坑和地铁之间的地下岩土注浆,注了浆土方才不会因为侧压力大变形,地铁才能更安全。”
听到这里,那位领导凝重的表情开始缓和,在场的一位站长主动向周予启伸出了手说:“您就是周工啊,您到我们地铁设计院来过,征服了不少我们地铁领域的岩土专家呢!”
彼时周予启所在的项目为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作为深圳第一高楼,该项目地处闹市区,施工区域狭窄,它的基坑深达33.8米,且离深圳交通大动脉1号线米,离最近的购物公园站不到2米,每天经过这个车站的乘客有上百万。按照国家规定,基坑施工引起的建筑物变形不能超过50毫米,地铁变形不能超过4毫米。
基坑开挖前,周予启拿着方案去找深圳地铁领导,没想到方案被否决。周予启知道地铁领域都是岩土专家,必须拿出让专家们信服的方案才行,于是他又精心准备了几套方案。最后,周予启的“袖筏管注浆”施工方案征服了专家论证小组。这个第一次引入房建领域的“袖筏管注浆”施工工艺,相当于在基坑与地铁轨道之间筑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坚不可摧的“地连墙”。经监测,深圳地铁1号线毫米的“安全值”。
在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把混凝土运上成百上千米的高空是一个普遍的难题。想象一下,在高空用1000米的吸管喝糯米浆是什么感觉?
首先对泵送动力有要求,其次混凝土的成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它能上去还不堵管。
中国建筑从2010年启动了中国千米建筑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5项施工子课题里面的2项,周予启承担了其中1项,即千米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课题。
通过优化混凝土配比,调整混凝土合力,周予启成功实现了把C100混凝土泵送到1000米的高度,解决了困扰世界建筑界的难题。这意味着中国建筑已经具备了建造千米高楼的能力。
最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基坑工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2014年12月,该项目核心筒封顶。像所有深藏不露的“地下特工”会去悄悄留个纪念那样,周予启登上这座中国第一高写字楼拍了张照片,在照片上放心地笑着,“只有大楼封顶才能证明基坑是安全的!”他不止一次这样说过。
2017年6月19日,由铁一院设计、中铁十九局承建,被国内外专家定性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的全路“头号重难点”工程——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胜利贯通。8年多时间,1500余名建设者在困难中摸爬滚打、永不放弃,舍小家、顾大家。来自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十九局”)的夏荔一家三代人就是这些建设者们当中的成员。他们一家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更加了解了兰渝铁路背后的故事,认识到铁路建设者的艰辛。
兰渝铁路所经地区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地震、洪暴、泥石流多发,穿越地质大断层87条,是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长大干线铁路。
夏荔参与建设的胡麻岭隧道,则是兰渝铁路中最难的一段。而要衔接兰渝,胡麻岭是不得不闯的难关。前进——突涌——倒退——清理——再前进,建设者与大自然展开了“拉锯战”。受制于空间狭促,很多时候,工人只能弯着腰,一点一点把泥沙往外掏。
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全国相关行业专家与中铁十九局建设者反复研究,终于探索出“帷幕注浆法”,破解了“世界难题”。长期停滞不前的工作局面,终于又开始向前推进。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努力。随着时光的流转,在胡麻岭隧道,夏荔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带领工人们一次次冲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普通劳动者的努力与创造,让中国的交通动脉不断延伸,游子的回家路不再遥远。
夏荔的父亲夏付华是一名老铁道兵。他是中铁十九局胡麻岭隧道三工区的测绘员,2009年3月第一批进入项目现场。夏荔2010年大学毕业来到胡麻岭隧道。父子俩虽然在一个隧道里工作,但这些年除了春节或者开会能见一面外,俩人连一顿饭都没吃过。
夏荔小时候,经常见不到父亲的身影,父亲每年只能回家两次,而每一次只有十几天。就是在这种极有限的时间里面贝搏体育,父亲还是喜欢带着夏荔去坐火车,他总是对夏荔说:“儿子,这条铁路是爸修的。”在夏荔心目中,父亲就是英雄。
不止父亲,夏荔的妻子常程程也奋战在胡麻岭隧道项目。2014年,夏荔与常程程在工地板房结为夫妻。2015年,胡麻岭“第三代”夏婉清出生,女儿小名垚垚。
“不知怎么的,也就挨过去了。大概是觉得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而且我们的工作也很有意义。”常程程说,“有一天,女儿长大了,坐上兰渝铁路回成都的家时,我也能骄傲地跟她说,这铁路有我们家的一份力。”
2017年9月28日,兰渝铁路开通,火车穿过胡麻岭隧道只需要5分钟,但克服该隧道修建过程中一系列世界施工难题的,却是兰渝人8年多的殚精竭虑和无数次的从头再来。
人生能有几个8年,但胡麻岭的8年让夏荔明白了,铁建人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铁建人的付出,会让山区的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去,看一看精彩纷呈的中国;因为铁建人的坚持,会让离乡背井的年轻人和父母多一些团聚。这就是铁建人的责任和担当,这就是铁建人的奋斗无悔。
夏荔说:自己是铁建人,是新时代的愚公,一定继续坚持优良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为我们生活的新时代不懈奋斗。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从工程项目技术人员到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建工”)技术中心负责人,36年来,郭登林见证了贵州建工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与企业同奔跑、共呼吸。
2013年6月,时任贵州建工成都分公司总工程师的郭登林,率先在集团发起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推动下,截至目前,贵州建工BIM应用项目达107个,总建筑面积800多万平方米,参加BIM培训人员达到1000余人,参与项目BIM应用人数达到800余人,实现了BIM应用发展的良性循环。
2015年10月,因集团发展需要,郭登林来到集团技术发展中心担任负责人,作为BIM技术牵头人贝搏体育,先后参与制定了《贵州建工推进BIM技术应用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贵州建工集团打造“资本、人才+”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工作方案》、《集团建立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体系工作方案》、《集团建立BIM体系工作方案》,从制度层面明确BIM发展规划,为BIM技术的应用指明了方向。随后,贵州建工成立BIM领导小组,郭登林作为小组具体执行人,负责指导集团的BIM技术推广应用和考核工作,设立了企业级BIM中心和BIM核心团队,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了各单位BIM应用。
2015年至今,郭登林不断提升自己对BIM技术的认识,结合贵州建工的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管理目标,总结出一套适合贵州建工的BIM发展之路。
在郭登林所带领的团队的努力下,集团BIM技术在应用上得到很大突破,特别在通过BIM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项目整体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方面。集团各部门通过BIM平台的数据集成共享,大大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度;通过数据的共享,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集团各分子公司通过对项目BIM平台数据的管控,能实时了解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商务等信息,提高了对项目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节约企业管理成本,优化了企业对项目的管理方案。通过近几年集团BIM数据应用,贵州建工在BIM技术上赢得了行业认可。到目前为止,获得省级以上BIM大赛奖项共计24项。作为相关负责人,郭登林更是多次代表贵州省参与行业交流。
作为贵州建工技术发展中心负责人,郭登林步履不停、创新不止。他相信,在集团的统一规划之下,贵州建工的BIM技术应用将不断得到深化,并将更加精准地影响企业运营,大幅提升企业利润和管理效率,助力将企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行业前十、千亿元级施工建设集团和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他个人也将在追寻“我和我的建工梦”的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站在数百名整齐的巴基斯坦籍工人(以下简称“巴工”)队列前,阿根熟练地带领大家用中文朗诵“安全十条红线”。这早已成为海外“华龙一号”核电建设现场的一道亮丽风景贝搏体育。
阿根是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华兴”)的外籍劳务工人,在巴基斯坦核电现场一干就是26年。提起阿根,很多在巴基斯坦工作过的中核华兴职工都会竖起大拇指。
1993年8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正式开工,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该工程建成后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恰希玛核电站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柴尔沙漠的西北部,距离阿根的家只有10公里。时年20岁的阿根听到这个消息后,穿着破旧的灰色长袍和拖鞋来到现场应聘。
因为中核华兴项目部刚成立正缺人手,阿根当天就被安排在砂石场上班当力工。日子一天天过去,看到阿根做事任劳任怨,而且不到半年就能说不少中国话,项目部安排人做阿根的师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
在这期间,阿根用一个月时间学会了驾驶蹦蹦车。但他不满足于此,渴望学到更多劳动技能。两年过去,阿根又先后学会了开装载机、叉车、混凝土罐车、小汽车等车辆,获得了8项驾驶资格授权。
“说中国话,开安全车,为中巴核电建设服务!”成为阿根的口头禅。1996年,阿根由于工作出色,被项目部调至机关小车班,成为项目部小车司机和管理巴工司机的班长。在恰希玛的23年里,阿根行车175万多公里,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和行李物品丢失事件,连续多年获得“巴工安全先进个人”和“优秀巴工”称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2015年8月,中核华兴承建的中国首座出口“华龙一号”K2K3核电站落户巴基斯坦卡拉奇。
卡拉奇核电开工一年多后,阿根辗转1200公里,从恰希玛赶到卡拉奇。项目部特意给阿根发了一套中核华兴员工工作服,他成为身着中核华兴工作服的首位巴工。阿根手捧工作服如获至宝,回想着20多年前刚到现场时穿着长袍干活的场景,一双糙手轻柔地抚摸着这套衣服,脸上写满了骄傲和自豪。
阿根被安排在核岛队工作,负责车辆驾驶、管理与调度,还承担巴工班前会的组织培训、安全教育,担任新巴工入场的培训师,负责核岛办公区所有中巴员工饮用水管理和发放。
2017年6月,项目部为了关心优秀巴工,特意招聘阿根的儿子伊布达来项目部工作。得知这一意外的好消息,阿根喜极而泣。父子二人同时参与“华龙一号”的建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参加核电建设前,阿根的家庭很贫穷。父母和兄妹4人挤在两间土坯房里生活,全家人靠种地糊口,过着饔飧不继的日子。
2013年,靠着干核电攒下的工资,阿根家里盖起了5间砖瓦房,并通上了水电,为年迈的父母建造了“安乐窝”。同时,弟弟妹妹也相继成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如今,阿根一家在当地算得上一个富裕而幸福的家庭。
今年阿根的第二个孙子出生,乐不可支的他,按中国风俗给同事们发了喜糖,脸上幸福洋溢,嘴里不停念叨:“我有两个孙子了!”
自恰希玛核电站建设伊始,阿根就跟着中核华兴干,他见证了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的核电建造传奇。
如今的阿根,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去中国看看。前不久的优秀巴工表彰会上,阿根动情地说:“26年来,核电建设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我感到无比幸福、自豪和荣耀,中核华兴好!中国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病”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布局分散,公共服务各项基础设施管线建设杂乱无序,地下空间利用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使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处于失衡和无序状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三里河路9号院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是全国首例老旧小区地下管线综合更新改造项目,地处高密度的行政及办公区域。项目面临着交通导行难度大、管线迁改范围广、文明施工要求高、地表沉降控制严四大难题。作为中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一位普通的BIM建模师,路景顺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中。在BIM技术全面兴起的时代,他立志用自身所学专长辅助施工,助力打造智慧化工地。项目初期,在图纸资料少、工作环境恶劣的不利条件下,他不畏艰苦。为了保证周边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模型建立的准确性,他用脚步丈量院内每一寸土地,用双手翻查每一个检查井。时间紧迫,他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由于成立初期项目并未设置员工宿舍,他经常工作到后半夜,就在办公室里休息一会儿后,继续上班。
面对项目上BIM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路景顺针对项目人员现有的知识储备,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进行BIM软件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路景顺为期一年的培训中,项目四分之一的人员取得了BIM证书,为员工解决复杂、棘手的施工问题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在建设初期,他运用BIM技术对院区内全部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进行建模,优化设计及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规避了施工风险;为了保障文明施工,他创造性地对施工区域进行建模,并进行日照分析、噪声及扬尘监测,大大降低了本项目对于周边居民的影响。
在施工初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地下工程,路景顺想出了利用三维模型和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对工人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的办法。同时,将交底内容转化为“二维码”悬挂在施工区域,在遇到不明确的施工环节时,工人只需拿出手机一扫,即可看到相应的施工内容,确保每一位进场施工的人员都将施工工艺烂熟于心。
在施工过程中,他参与建立的CSCEC智能交通导行系统,对施工院区内交通状况实时反馈,有效缓解了拥堵状况。同时,针对管廊距离周边建构筑物近的施工难点,他将BIM技术和监控量测相结合,在该工程实现了自动监测、实时预警,当发生较大沉降变形时,可第一时间做出反馈。
在路景顺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自开工以来取得了零事故、零投诉、业主满意度高的优秀成绩,并于2019年11月19日实现了初期支护全线贯通。在当天的庆祝活动中,路景顺作为项目人员代表手持红旗站在最前方,记录下了管廊全线贯通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他是项目全线贯通过程中全体管理人员的标杆,而该项目又是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标杆。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舒展通达,如“凤凰展翼”一般的五座指廊,就是出自郭双朝和他年轻的项目团队之手。
2016年初,郭双朝和北京建工项目团队接到了新机场施工任务,工期目标:3年之内竣工。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北京建工,“挑战不可能”不是新鲜事。
时间如此紧迫,体量又如此巨大,成功意味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摆在郭双朝面前的第一道考验即为恶劣的天气。
当年7月20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刚刚开挖的航站楼基坑考验着郭双朝和项目团队的应急排险能力。情况紧急,郭双朝和他的团队从集团公司加急抽调了100多台大功率水泵,加上原有的,现场共备有300多台水泵,加上28台挖掘机,他们做好了面对暴雨的“应战准备”。整整36个小时没机会闭眼,满脑子都是工地基坑的排水,这一场“机场初战”,他们打得漂亮。雨过天晴,在郭双朝和团队的连续奋战之下,北京建工项目团队在暴雨中保护了基坑的绝对安全,为施工安全开了个好头。
机场5个指廊工程地域分散,施工组织协调是郭双朝面临的又一大考验。作为项目负责人,“一岗双责”之下的郭双朝需要做好每一件事:抓班子、强责任、明目标,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习中,郭双朝把北京建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团队的工作定位为“五出”目标和“九必保”措施。有了鲜明的政治导向,项目班子和全体员工攻坚克难具备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郭双朝的项目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年轻同志占到70%以上。如何做好年轻人的工作,郭双朝在不停探索。在郭双朝的推动下,项目党总支为青年员工建起了“倾心工作室”,搭建起了员工和党组织交流的平台,郭双朝成了这里的“资深老师”。他把心理辅导融入到职工业余生活中,每周都与员工谈心,为员工疏导情绪。工作之余,项目团队组织开展员工集体婚礼、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三八节”游园会,丰富的活动让思想工作的成效印在了职工的心坎上,一座座“精神加油站”让职工元气满满。
在提振了团队精气神的同时,郭双朝带领这群年轻人依托重点工程的难得平台,把科研创新搞得有声有色,打造出了一大批破解施工难题的“金刚钻”。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部组建的“BIM创新工作室”,通过BIM+智能建造技术,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一套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BIM解决方案;成立的“钢筋工作室”,从进料、翻样、下料、绑扎到过程计量,与上下游结算等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郭双朝还亲自主持研发了可调式钢筋连接器,并针对轨道交通外墙属于超高超长构件且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的难题,提出采用定型“木工字梁”整体模板,有效压缩了施工工期。
如今,“凤凰”高飞、机场投用,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开始运转。对于刚刚完成职业生涯空前重大项目建设的郭双朝来说,新时代、新征程,他满心期待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从肩挑手扛到智慧工地,从铁铲铜锤到自动切割。传统的手工建筑方式正被各种机械化设备所替代。但不管是人工还是机械,这些工作似乎更适合男性。
1986年,刚满16岁的王丽,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不少长辈劝她干点适合女生的“轻松活”,但父母的支持和从小对技术钻研的特殊情感,坚定了她当一名技术工人的信念。就这样,带着一份少女的青春羞涩,她走进了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走向了钢结构焊接行业,成为这个行业里千百万建设者中的一员。
“如今33年转瞬即逝,我有幸见证了我们时代的伟大变迁,也为自己感到幸福,能够亲身参与北京站、烟大铁路轮渡、上海动车段、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这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依靠自己的双手为企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王丽笑着说道。
从33年前初入岗位从事钢结构焊接工作,王丽干了20年的焊接。作为厂里唯一一名女焊接技术员工,她的心里默默憋着一股“狠劲儿”,必须要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超越男同事,为女同志照样能顶“半边天”立起形象。
那时候,加班加点是极其正常的事,只要能保证工期和质量要求,再忙再累心里也是踏实的。夏天,小小的钢箱操作间热如蒸笼,冬日,室外的钢梁冰冷刺骨,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坚决保证从自己手里焊接过的工程质量在行业标准之上。
“2006年底,因公司发展的需要,探伤工序人才又急缺,我像‘傻瓜’一样跑到领导的办公室主动打报告,申请做钢结构焊缝的探伤。”王丽回忆起这段经历依旧心潮澎湃,“这道工序要求全方位检验,直接影响到构件的焊缝质量和进度的控制。当时整个厂里只有我一个人是搞探伤的,既要忙着到项目上出差,又要兼顾着厂里的工程,每天忙着晕头转向,却也不知道说累。”
在2006年之后的这些年,车间生产任务量持续增加,探伤的工作量也居高不下,每天的加班加点依旧不能检验完手头的工程。后来,她连续半个月每天晚上拉着焊接班、质量管理部的同事开会,终于探索出了“一探一记”的工作模式,既提高了构件探伤工效,也加快了整个构件发运速度。
2010年,公司承接了南京南站无站台柱雨棚站台工程。工期非常紧,工位上的几十个焊工24小时三班倒,而检测工序只有王丽一人。当时她一门心思想着不能拖整个工程的后腿,索性住在了厂里,构件加工多少就检验多少,不耽误构件发运时间。
激情似火,岁月如歌。在共和国70年波澜壮阔的旋律里,王丽也悄然走过了33个春夏秋冬的责任和坚守。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佳”女职工标兵、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先进女职工......这些荣誉标签,见证了她从青涩懵懂的豆蔻年华到如今知天命的年月,见证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和理想献给了建筑事业。
今年已经49岁的王丽,再干几年就要退休了。当谈到未来的工作期许时,她坚定地说道:“我会一如既往地为热爱的事业忙碌着,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王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日居月诸,转眼间,有着6年技术负责人、3年项目经理、3年公司副经理经历,逐步成长为甘肃建投三建集团第八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三建集团八公司”)经理的张华已经迎来了在甘肃建投的第20个年头。20年来,张华用勤奋和努力,践行了作为建设人的初心,同时,也铸就了一段光辉的奋斗历程。
提起张华,职工们都会说:“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领导,工作有想法、有点子、有效果。”殊不知,这些新点子、好办法都是张华用20年来的勤奋努力换来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的梦想就是好好努力、踏实工作,以后做一名优秀的项目技术负责人。经过4年的积淀与成长,张华的“上进心”在2003年担任兰州商学院A号教学楼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期间,得以充分展现。随后,他又担任了三建综合楼项目、华润雪花啤酒综合楼及包装车间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最深的积累才会带来最美的蜕变,担任技术负责人的6年多时光,成为张华最好的财富积累,让他心怀感激。
谈起三建集团八公司,张华有说不完的话。“‘以现场保市场’贝搏体育,始终是公司保持固有市场,不断开拓新市场的核心要素。”在张华的记忆中,凡是公司中标的集团项目综合排名都在前三。全员经营意识、工程服务意识是得到甲方青睐的秘方。通过多次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实践,张华总结并认为,公司创新运用项目集体承包制等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零亏损,并且个个都是自营项目。他说,“这是值得我们三建集团八公司每名职工骄傲的事。”
河西走廊上的三建品牌项目——甘肃建投聚银新都小区项目,由于是冬季施工,而项目所在地的甘肃武威地区却没有过冬季施工的先例,当地沙料供应商缺乏经验,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造成了沙料冻结结块。为保证混凝土质量,作为分公司经理的张华,亲自驻点到项目部,带领项目部管理人员到现场帮助碎料,确保了混凝土质量的达标,没有耽误一天工期。在这期间,项目部所有人员主动坚持轮班制,24小时不停工。作为项目经理的张华半年也没回过一次家。面对难度较大的700多根竖向线条设计施工,项目部专门成立了QC小组专题研究该项难点。最终,在项目团队的齐心奋战、攻坚克难的协作努力下,工程顺利交工,并赢得了多项荣誉,获得外墙装饰线省级QC二等奖项、国家级三等奖,以及甘肃省住宅小区飞天奖、第四批国家级绿色示范工程、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等一系列奖项。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是张华对于工作的承诺和对职工们始终如一的要求。
说起对未来的憧憬和以后的经营管理思路,张华说:“我的原则是‘走到一个地方,就要守住一个地方’,不仅要潇洒地‘走出去’,还要更好地‘走下去’,学习和进步是没有止境的”。
因为热爱所以敬业、因为敬业所以负责。正是因为对行业的“敬”和对岗位的“爱”,才让张华20年如一日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在岁月的长河中,用“心”铸就了他无悔的人生。
近年来,多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在符合规划原则、权属不变、满足安全要求、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对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以下简称“非居改保”)予以支持和规范引导
江西省南昌市近日开展占道施工作业专项整治行动,降低占道施工作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影响,消除道路安全隐患贝搏体育,防范交通事故发生。
洪水过后,京郊门头沟城区街道一片狼藉,污泥淤盖了基础设施,堵塞了排水通道。恢复城市正常运行迫在眉睫。
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多地出台政策文件提升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水平
国网湖北电力总部在东西湖建成交付,“店小二”跟踪服务至启用前“最后一道关”
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提出让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