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023-4588
邮箱:admin@hfcswy.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贝搏体育每一年,世界各地的新建筑与历史建筑都有不少线座,这些建筑既有回望历史、也有面向未来。
近年来,修缮与改建是一大关键词。从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到普利兹克奖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对上海外滩源的修缮与扩建,到另一普奖得主赫尔佐格&德梅隆对纽约布鲁克林电厂的改建,再到三星堆新馆的建设等,在今年发生的这些重要项目里,皆显示了建筑师们如何从尊重历史出发,为饱含历史记忆的建筑场所增添新的活力与功能。
巴黎圣母院,这栋古老的建筑当然不是新造的建筑,但由于一场大火,使得它成为了近年来建筑界最为关注的焦点。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超过三分之二的塔顶被烧毁,标志性的尖顶整个坍塌,世人为之震惊和心痛。至此,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一直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围绕其展开的修复也引来不同的理念和争论。
其中,标志性的尖塔应该依据怎样的原则,修复成什么形态?世界各地的文物专家、建筑遗产保护专家以及设计师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2019年,GoArchitect以竞赛的形式征集过巴黎圣母院的重修方案,当时收到了来自56个国家的226项方案。其中呼声最高的是中国设计师ZeyuCai和SibeiLi的“巴黎心跳”,原来的橡木塔尖改成了宛如万花筒的玻璃屋顶。然而,这场热闹的竞赛并未得到法国官方认证。法国参议院强烈反对新塔尖,经过国民议会表决后,最终决定还是维持原样。
高达93米的塔尖是巴黎圣母院的重要标志,是火灾里损毁最严重的部分,也是修复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
这座高达93米的塔尖是巴黎圣母院的重要标志,是火灾里损毁最严重的部分,也是修复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作为一座哥特式建筑,尖尖的三角形塔尖一直是巴黎圣母院最令人瞩目的特色。今年,修了4年多的巴黎圣母院也迎来了重大进展:坍陷的中殿拱顶完成封顶,标志性的尖塔也进入组装,完成后就可以拆除手脚架,重新对公众开放。重新站起来的塔尖完全复刻了原版,需要超过1000棵直径超1米、高达20米以上的橡树。
此外,被熏黑的教堂内部也已经基本清洗出来了。烧黑的石头露出了原本的颜色,教堂的画焕然一新,内部的脚手架也进入了拆除阶段。建筑整体外观已经恢复雄伟之貌,还有一些更为细致精巧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中殿第一个拱顶终于修复完毕,巴黎圣母院中的彩色玻璃窗、八座铜钟经过清洁修复重新焕发出了光彩。同时,室内还新添了由艺术家专门制作的新礼拜家具、座椅和圣物箱,使得教堂的风格变得更加简约高贵。
据悉,修复的工程耗时耗力,每天法国都有近千人在为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现场施工的就有500多人。即使还在修建中,人们也还是愿意在这里举办的重要活动。今年9月,第40届欧洲遗产日活动就在大教堂前院举行。随着塔尖的再次立起,人们对它的早日完工多了几分信心。(综合自“外滩君”及澎湃新闻此前报道)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的话题依靠的是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力量,那么迪拜的建筑则无疑是对未来的畅想。
年初,在阿联酋迪拜,一个充满未来感的金属环“飞船”屹立在都市中。这是迪拜未来博物馆,位于一片绿色土丘之上,外观是一个椭圆形空心圆环,远看如同一只注视着城市的丹凤眼。该馆也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博物馆之一。
迪拜未来博物馆占地3万平方米,高约77m,共7层。其中包括6层展览层和1层行政楼层,3层裙房和一个餐饮平台,设有礼堂、零售、停车场和服务设施。耗资5亿迪拉姆,折合人民币大约9亿元。
该馆由Killa Design工作室和Buro Happold建造联袂设计,其精湛的建造工艺以及超凡的空间体验,让迪拜这个城市又多了一处“超越想象”的未来建筑。设计师肖恩·基拉(Shaun Killa)说,绿色山丘代表着地球——稳定、永恒、坚不可摧,“空洞”代表了“未知 ”和那些寻求探索未知的发明者,发现新的地平线和想法,帮助引导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银色的建筑表皮由不锈钢板材组成,裙楼顶上的圆环立面包括1024块阻燃复合板。每个面板均覆盖有不锈钢,错综复杂的艺术书法以3D技术打印在建筑表层。而整个建筑由2400个对角相交的钢构件组成框架,室内没有一根柱子。这一结构也为建筑内部提供了无须立柱支撑的开阔空间,交叉排列的骨架还能提供遮阳效果,大大减少了对能源的需求。此外,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博物馆设计的主要驱动力,该项目通过使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低能耗和低耗水工程解决方案、能源和水的回收策略,以及利用位于附近停车场建筑屋顶的场外太阳能发电场建设综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周围的公园拥有 80 种植物贝搏体育,配备了智能自动灌溉系统。
馆内则给人一种超现实的体验。室内空间共有七层组成,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展览主题。展厅内,以科技方式展演“外太空”“生物工程学”“生态系统”“健康”和“心灵”等。走进博物馆,科幻大片即视感的大厅将观众从现实中剥离。透明胶囊电梯,以及在空中飞舞的机械怪兽等,展示2071年的未来世界。“Journey to the future”特区以穿越时空的角度,带观者窥见假想未来。身处国际空间站,以宇航员的身份,观看月球作为可再生能源如何使用。此外,“Tomorrow Today”带观展者发现新技术如何改变生活;“Future Heroes”区则专为孩童设计,通过互动游戏合作,鼓励他们探索未来。
博物馆的建筑表皮上的内容是由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谢赫··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殿下书写的,关于迪拜未来主题的诗歌。大意为:未来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做出设计,并去执行的人,不能依靠等待,需要自行创造。我们的生命更新、文明进化,还有未来发展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创新。虽然人类寿命有限,但我们的创造会流传百世。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充满未来感的场馆并非独此一家。今年,Kalbod Studio公布了新作——迪拜艺术博物馆。该场馆将采用“双重外壳”的设计,使人们可以进入建筑物但仍然可从外部看到。第一个外层是透明的,室内的动态可从外部看到,而内层采用夯土制成,呈现出独特的宁静感,室内的体验就像身临峡谷或洞穴一样……随着这些场馆的建成及即将建成,迪拜也向未来之城更近了一步。(综合自此前报道、部分内容源自“青年建筑”)
那么,是否有建筑项目既是追忆过去,又是面临未来?当然有!那就是出自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之手的项目——上海洛克·外滩源的修缮项目。这也是今年建筑领域的重头戏。
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汇聚了众多建造于1896年至1932 年的建筑,它们兼容并蓄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彰显了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上海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
近年来,这些建筑经历了多轮翻新与改建。21世纪初,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缮、陆续更新和改造外滩源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并对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进行改建。他从一开始就提出避免再造一个奇观化的物件,其修缮的概念致力于以充满尊严和风貌的方式展示这些历经岁月考验的建筑。
其中,中实大楼建成于1930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协盛营造厂建造,是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折衷式主义风格的框架结构建筑。其基座以精细加工的米色花岗岩饰面,楼层以暖灰色的仿花岗岩粉刷饰面,整体造型沉稳端庄。在这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内,改造后的灵活空间可以实现一系列不同的展示概念,并和上层的体量通过新的中庭形成空间联系。
亚洲文会大楼曾经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现在成为上海外滩美术馆。该楼完成于 1932 年,由公和洋行高级合伙人,英国建筑师 George Wilson 设计。它是一座砖混结构建筑,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具有典雅而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戴卫奇普菲尔德采用了将残留历史建筑外墙与新建筑融合,以技术手段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外墙脱离原结构体,再与新建筑相结合成为其外围护墙的一部分的建造模式进行改建。此过程也被称作“结构换胆”。原通和洋行保留了三层沿街带有花饰的清水砖墙,在其围合的空间范围内贴邻建造60米高且带两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
而美丰洋行大楼原有三层建筑由通和洋行设计,1896年建成。原建筑为带有折衷主义的英式分割。细看建筑细部精美,三层屋面檐口有三处巴洛克风格的山花装饰。奇普菲尔德采用了将残留历史建筑外墙与新建筑融合,并以陶土砖堆砌的形式向上增加了十一层,成为了现在的众安·美丰大楼。这座新的红砖塔楼在街区的边缘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标志物,将历史悠久的城市肌理与远处的新建高层城市融为一体贝搏体育。
之后,一系列的小巷连接着东侧的历史建筑和西侧的新建住宅建筑之间形成的内部广场。作为外滩源项目的最后补充,它旨在将这些传统的内向剩余空间转变为整体公共功能和城市界面的延伸,同时为不同的公共活动和功能提供灵活空间。
RAMA外滩建筑节空间介入装置by DCA@洛克·外滩源博物院巷 摄影:田方方
9月,整个洛克·外滩源竣工,这也标志着这一耗时17年的工作的完结。在RAMA外滩建筑节中,奇普菲尔德在现场说,“那可能是里弄和后巷,是点缀着流动小贩的街角,是某个熟悉的门廊,抑或是朋友之间适意畅谈的长凳。他们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凭依。上海的传统社区保有对这些空间的珍贵记忆。在这座城市非西方的语境中,公共广场并不那么普遍,因而这些临界空间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融聚汇、共享时空的场所。”(综合自此前报道、部分内容源自“建日筑闻”)
2023年出现了不少旧建筑的改造案例。年初,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电厂艺术中心(Powerhouse Arts)正式敞开大门。该项目由另一普利兹克奖得主,赫尔佐格&德梅隆完成,历时七年。
电厂艺术中心(Powerhouse Arts)是一个非营利性制造空间,其成立的目的在于为艺术生产创造平台、并在艺术领域创造就业机会。该重建项目位于布鲁克林的 Gowanus 和 Red Hook,占地约合15793平方米。这一项目的特点在于,建筑师将一座废弃且受污染的百年发电站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中心,以满足艺术家、制造商和其他技术工人的需求。
电厂艺术中心原为布鲁克林快速交通发电站,建于1904年,是布鲁克林不断发展的交通网络的重要支持系统。1950年代后,该发电站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一半的原始结构(称为锅炉房)完好无损,另一部分则被拆除,这也使得涡轮机大厅变得孤立无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二十世纪后期,遗留的建筑结构成为了当地涂鸦艺术家的热门去处,继而使其获得了“蝙蝠洞”的绰号。
2010年,Gowanus运河被美国环境保护署指定为“超级基金 Superfund”的场址贝搏体育,强调了其修复的必要性。因此,这一改造项目的设计方案侧重于锅炉房的修整恢复。赫尔佐格&德梅隆与PBDW Architects合作,制定了保护、稳定和战略性修复方案,涡轮机大厅在保持完好的同时将其历史切片无缝地整合到这一全新的制造设施中。锅炉房的混凝土立面经过精心设计,与涡轮机大厅的砖石外壳相得益彰,具备了坚固实用的围护结构。
两座建筑如今都配备了新窗户。通过对原电站关键要素(尤其是砖石立面)的保护、修复和重建,该项目不仅强化了建筑的工业特征,也增强了其与周边城市环境的联系。电厂艺术中心的团队分享道:“我们拥有陶瓷和印刷材料的工厂制造能力,同时还能为公共艺术提供项目管理和加工服务。”(综合自“建日筑闻”)
同样属于工业遗址改造的还有英国曼彻斯特新的综合体建筑“阿维瓦工作室”(Aviva Studios)。该场馆的前身为“国际工厂”(Factory International),由当地的唱片厂牌命名。自七十年代末以来,曼彻斯特一直是英国流行文化的焦点,这里也诞生过许多传奇乐队,如 Joy Division、the Stone Roses、Oasis等。
现在,经过鹿特丹建筑事务所OMA设计,该场馆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高度可配置的空间,包括了一个近70英尺高、可容纳5000人的仓库场地和一个可容纳1500人的礼堂。这两个空间被称为“仓库”和“大厅”,可以相互配合,后者的舞台可以深入前者,也可以分开。这里既可以举办会议、颁奖晚宴和时装表演,也可以举办音乐会和呈现艺术装置,其规模可与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媲美。
大厅内的金属板充满斑驳,而建筑外则包裹着阴沉的混凝土。大体的工业化外观可能会被认为是对曼彻斯特制造业历史的致敬。这座建筑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挤进了一座老铁路高架桥。周围环境中的桥梁和拱门交错重叠,与新建筑的横跨构图遥相呼应。
该场馆是自200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开业以来,英国政府对单一艺术项目的最大投资。目前,该项目的投资成本超过 2.1 亿英镑。这里也将成为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的永久场地。不过,也许是改造前的“雷声”太大,又或许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均,该场馆的开业与日后运营也遭到了质疑。
尽管如此,曼彻斯特市议会领导人贝弗·克雷格(Bev Craig)则认为该场馆预计将带来创造、就业机会。其表示,该场馆将在未来十年内直接和间接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为当地经济带来11亿英镑的收入。
无论风评如何,一个新的多功能艺术场馆也旨在巩固曼彻斯特作为文艺胜地的地位。(综合自此前报道、原文编译自《卫报》《》)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以北40公里,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其文明距今4800年,考古出土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2019年11月三星堆遗址的勘探发掘重新启动,新发现的6个器物坑中出土众多国宝级文物,再次震惊世人。三星堆考古进入新的时期。
伴随考古工作的还有展示场馆的扩建。原先的三星堆的博物馆园区是1997年建成开放,面积约530亩贝搏体育,建成的 1号与2号展馆,规模合计仅1.1万平方米,已无法容纳新文物展示和不断递增的游客数量。为此,新建主馆及游客中心总面积54400平方米,主馆将承担全部文物展览和游客导览功能。而现有的1、2号馆未来将改造为数字馆和研学教育中心。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为核心理念,三个起伏相连的堆体将游客服务、陈列展示、藏品管理功能融合一体,寓意“古蜀之眼”的大型玻璃幕墙,将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中庭的巨型螺旋坡道连接各层建筑,寓意对历史的探索和未来的探知。
新馆的外观材料追求独特性与唯一性,使用了象征土地色彩的“菊花黄”花岗石。堆体表面覆盖的石板厚度达到8公分,板面采用人工手凿工艺,质感粗犷厚重。“眼睛”位置安装超白玻璃,外侧安装青铜材质的遮阳板,由黄铜板通过特殊的氧化工艺加工而成,模拟出土文物青润斑驳的肌理,暗示三星堆青铜文明的身份。
在新馆内部,中庭有一个半径巨大的室内单支座螺旋坡道,搭配同样巨大的圜形铜质镂空吊灯,作为展陈辅助内容,为诠释恢弘古蜀文明增加延展宽度,同时也作为新馆内部地标,独占经纬。此外,新馆内部还设置了临时展区、多媒体展演区、休息区、文创售卖区等功能区域,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三星堆博物馆的展陈流线不同于综合类博物馆,是一个按照考古叙事逻辑编排的连续序列。这要求大空间展厅首尾相连,形成电影一般的叙事。除展示1、2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外,还陈列展示新一轮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共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数量为原展出文物的3倍有余,近600件文物为初次展出。(综合自此前报道)
年末,经过3年多筹备建设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是依托“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北齐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及展示,结合山西地区出土北齐壁画和其他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管理为核心的博物馆。重要的是,该馆是全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
该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设计建筑面积5355平方米,包括展馆3830平方米,壁画保护研究中心1525平方米。不同于其他博物馆,这一场馆是基于北齐大臣徐显秀墓原址保护而建。
徐显秀墓距今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北齐时期壁画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大型墓葬,于2002年10月出土面世,保存了北齐时期壁画300余平方米,面积之大、水平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均实属罕见。
博物馆展厅分为三个展示空间,以北齐壁画的展示为核心,解读时代特征,解读北朝至隋唐晋阳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方面的重要地位。其中,第一展厅名为“别都华彩”,以出土的北齐墓葬壁画为展示对象,突出了晋阳在北朝时候的重要地位,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精神风貌贝搏体育。
第二展厅名为“一眼千年”,是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部分,内容上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从考古发现、原址展示、科学保护三个角度进行展示,详细说明了北齐徐显秀壁画墓的来龙去脉。该展厅的徐显秀墓壁画分三部分:墓道、过洞、天井内为仪仗队列;墓门及甬道两壁是仪卫;墓室为墓主人宴饮和出行等内容。
第三展厅名为“简易标美”,分别展出了太原娄叡墓壁画、忻州九原岗墓壁画、朔州水泉梁墓壁画三个部分,为今天的人们了解北朝晚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系统认知。
而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持续开展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效治理了该墓葬的各类病害,解决了墓室、墓道壁画的稳定性,为国内外壁画墓葬原址保护提供借鉴。(综合自此前报道)
近年来,低碳绿色与可持续无疑是建筑行业内的关键词,为此,与自然相关联的建筑项目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9年,经过设计竞赛,丹麦建筑工作室 Cobe 获得了在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的一个前工业岛屿上设计一个新公园的机会。该岛毗邻丹麦皇家歌剧院,自近20年前歌剧院落成以来,这里一直是一块不大的绿色草坪。2023年,这里完成了建造,成为了临港公园——“歌剧院公园”,为哥本哈根建筑密集的内港增添了绿色风景。
该公园有三个足球场般大,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六个花园组成:北美森林、丹麦橡树森林、北欧森林、东方花园、英国花园和一个在中心带有温室和中庭的亚热带花园。蜿蜒曲折的小径和有机造型的花坛将公园的各个元素融为一体。
该公园的设计旨在成为一个全年开放的公共景点,园内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28棵树木、80,000 株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丛以及40,000株球茎植物。总计223种独特的外来和本地物种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变化的场景,也为鸟类和昆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除花园外,公园还设有一个带咖啡厅的中央温室,可通往公园地面下的停车场。温室设计成有机形状的玻璃结构,屋顶悬浮,旨在让游客在郁郁葱葱的景观中游览时感到惊喜和愉悦。温室和咖啡馆将确保公园全年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景点。温室内部的梯田一直延伸到停车场层,可容纳 300 辆汽车,同时其亚热带生物群落也在下降,将公园与地下层垂直交织在一起。
通过景观桥上的有顶人行道,该公园与毗邻的丹麦皇家歌剧院相连。人行道的弧形玻璃和浮动屋顶在蜿蜒曲折的路径上与景观设计相呼应。其中一座桥梁的连接通道被设计成横跨港口运河的自然景观,将景观和建筑完全融为一体。(综合自“建日筑闻”)
另一个与大自然相连的项目是“儿童森林”。该项目是位于日本富士山附近一座森林小山上的托儿所,面向0至5岁的儿童。建筑师山下贵成将这一托儿所创造成了一个在树林中轻柔漂浮的阳光场所。其灵感来源自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在地面散布出重重叠叠的光斑。
在这一托儿所中,每个年龄组的房间和其他项目(如临时看护或教师休息室)都是独立的立方体单元,位于不同的地面层,角度各不相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景观,周围有各种自然景观。露台前有宽阔的草地,孩子们可以直接轻松地在草地上奔跑。这里还有 8 米高的象征性大树,孩子们可以坐在树下,还可以爬上带有小隧道的小山;需要宁静氛围的房间则有森林和树林;从大厅旁边的庭院中可以随时看到天空在树上变幻的色彩……
房间的另一侧通过坡道和中间空间/庭院向内连接,形成了一个室内景观,即使在恶劣天气下,孩子们也能在更舒适、更安全的条件下玩耍、爬行或攀爬。一个可容纳 150 人的多功能厅位于中央,周围是房间单元,方便大家在一起进行日常游戏或活动。
尽管大厅被屋顶大面积覆盖,但屋顶和不同高度的体量之间出现的缝隙以及屋檐上的开口,都让自然光和绿色植物得以进入室内空间。从大厅可以进入带有木质平台的开放式庭院,这里是一个安全的游乐场,尤其适合尚未准备好在更大的场地上奔跑的小孩子。另一侧,好动的孩子们可以享受攀爬巨石的乐趣,巨石与地面较高的后院相连,被森林环抱。
山下贵成说,“我们保留了它的地形特征这一重要的自然因素,起伏的斜坡和场地西面高达 3-4 米的小山,因为我们相信这是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期待中的教育时能够体验到的自然环境。我们希望这个孩子的花园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并留下一些来自森林的美好回忆。”(综合自建日筑闻)
山峰书院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是山峰双语学校的核心建筑。这是建筑师受传统山水画启发的项目,也是一个从精神上致敬苏州园林的项目,在唤起传统记忆的同时,直面当代城市和教育的实际问题,在有限的场地内,尝试以丰富的空间高效地容纳多样的活动,并将四季更迭、自然变化带入空间的日常里。
山峰书院为近2000名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空间,包含了剧场、展览、图书馆、体育馆、舞蹈健身教室、游泳池、咖啡厅等非常复合的功能。考虑到文体中心里各项功能空间的高使用密度,以及使用者的巨大数量,建筑师决定将通常意义上的一栋核心建筑分解为五个不同的体量,并拉开一些距离,由此产生的空隙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园子。
五座建筑既统一于一个整体,又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其中,体量最大的是剧场,体育馆则是一个漂浮的盒子,游泳馆位于半地下,健身房、舞蹈教室等小空间则分布在游泳馆之上的几个楼层,而图书馆由垂直的“藏书楼”和水平的庭院式阅读空间组成。
建筑立面由小木模板白色混凝土浇筑,唤起对苏州园林里白墙的记忆。而混凝土表面的木纹带来了温暖的质感。考虑到苏州多雨的气候,建筑师在多处设计了特别的溢水口和散水。特别的石头、江南的植物、传统的铺装,以及不同的水景,都被融入到设计之中。在建筑临街的广场上,不同铺装的地面、水景和成荫的绿树,将园林含蓄地延续到城市界面。
而在游廊的屋顶上,则是第五个园子——百草园,栽种草本植物包括香料作物,是一个休闲社交空间,也方便地连结其上下的各个主要的建筑功能。空的庭园和实的建筑之间是带平屋顶的游廊,如同山水画里的留白,是呼吸的空间,予人片刻的松弛和放空。穿行于其中,建筑形成变换的景框和一层层的近景、中景、远景,让人的体验在实与空、内与外、动与静、传统与当代之间不断转换。(综合自此前报道)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建日筑闻”、“外滩君”、《卫报》、《》、“青年建筑”及澎湃新闻此前报道)